您现在的位置:程序化交易>> 程序化交易>> 程序化新手>>正文内容

取价、回报与分帐-交易系统的「程序化效率与功能完整性」重要性[程序化新手]

在看过众多券商提供的API系统范例后,不禁捏一把冷汗。
由于国内程式交易的趋势来得太快(犹记6年前开始在券商讲授程式交易课程时,那时尚未有API元件),
 
自动交易接口系统(API)的发展可说是边打边跑,虽然每一版本会渐趋完善,
但券商迫于彼此间的竞争压力,通常等不到版本完整(Bug Free),就提供(Release)出来。
 
这可以从范例程式与说明文件的杂乱(不需从实测中找出错误,从程式码的注解即可窥知);
不需特别留意,偶而我还能从券商释出的API程式码或文件中找出若干错误。
 
说「捏把冷汗」是因为,自动交易元件可不是MS Office的Beta测试版(最大损失不过就是编辑时间),
而是被使用在高槓杆的金融交易,一个闪失,赔的钱由谁负责?
 
我真心期盼国内程式交易能完全开放,不免担心万一出错可能导致的保守势力反扑。
就像遇到1987年股灾或今年5/6事件时,程式交易就被拿出来做代罪羔羊一样。
 
这篇文章,我希望从自动交易系统的取价、回报与分帐子功能,可能导致的问题探讨。
这些问题小则导致无法成交(策略失灵),严重则产生短时间的大量亏损,不可不慎。
这些可能的问题也不仅是我的想像,而是真实发生的案例。
 
先从「取价」谈起,即时交易时,交易系统会取得最新的委卖卖价,甚至包含上下五档的报价(与需求量),
设若取价慢个0.几秒,会如何;如果是市价单影响不大,但若是限价单可能就会导致无法成交的状况,
因为在几毫秒的瞬间,盘口跑掉了。
 
「All About High Frequency Trading」一书的序言中的对话很有趣,如下...
Customer: How much are these?
Merchant: A buck fifty.
Customer: I’ll take some.
Merchant: They’re a buck fifty-one.
Customer: Um, you said a buck fifty.
Merchant: That was before I knew you wanted some.
Customer: You can’t do that.
Merchant: It’s my shop.
Customer: But I need to buy a hundred!
Merchant: A hundred? Then it’s a buck fifty-two.
Customer: You’re ripping me off.
Merchant: Supply and demand, pal. You want ’em or not?
...
以上对话隐喻「人为交易赶不上市场的速度」,但即使用系统交易,也必须系统赶得上市场速度才行。
许多演算法交易策略(例如VWAP与PEG策略)会视状况交叉运用市价与限价单,若取价(取得报价)无法赶上市场速度,
就鸡同鸭讲,不是要承受滑价损失,就是无法顺利成交。总是,交易策略就跑不动了。
曾在另文中提到,期交所的朋友告诉我「国内交易者下无效单的比例高于国外交易者」,或许就是这个原因。
 
再谈「分帐」系统,
假若同时驱动许多程式交易策略,但无法对个别交易策略的盈亏做精确的分帐管理,
若发生亏损,也只能全部断路,关于,此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及此案例,不再赘述。
 
最严重的,应该是「回报」系统功能的精确度了,
许多複式部位下单,必须仰赖快速的回报,才能知道接下来该怎麽做。
但曾有期货商,不知何故送出的交易单成交后未及时回报,交易系统以为未成交,
不断送出交易单,很不幸的,这些交易单不但成交,市场还往反方向走,以至于产生单日钜额亏损。
后来我与一位在银行交易黄金的交易员谈及此事,他说他们也曾发生此状况,只是运气好,市场顺势大赚,
可见类似状况屡见不鲜。
有一券商提供的API,下单后提供「等待」与「非等待」两种模式提供选择,后者不等Server回覆下单状况,就下单,
速度为等待模式的3倍多(分别是每秒20笔与每秒6笔)。我认为非等待模式是有风险的。
这一期的台湾期货月刊提到美国期会协会对于未经检核方式的DMA(Direct Market Access)做出规范,即是为此。
 
总之,对交易来说,策略好坏当然是最重要的;
 
但谈到程式交易,除了策略,交易系统的「程式效率与功能完整性」同样重要。

 

有思路,想编写各种指标公式,程序化交易模型,选股公式,预警公式的朋友

可联系技术人员 QQ: 511411198  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微信:cxhjy888 进行 有偿 编写!不贵!点击查看价格!


【字体: 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